喜结连理:市婚姻登记中心承办婚姻登记“跨省通办”业务
晚唐诗人李绅跟白居易、元稹交往甚密,是“新乐府运动”的倡导者和参与者,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有20多首,其中以五言绝句《悯农二首》最为著名,两首诗如下:
《悯农·其一》
春种一粒粟,
秋收万颗子。
四海无闲田,
农夫犹饿死。
《悯农·其一》
锄禾日当午,
汗滴禾下土。
谁知盘中餐,
粒粒皆辛苦。
这两首诗语言通俗质朴,节奏和谐明快,读起来朗朗上口,旨在教育人们要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,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,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高的地位。从近代开始,这两首诗多次入选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。
然而,从近些年开始,关于《悯农》的争议越来越多,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观点,他们认为李绅的名篇《悯农》中的“锄禾日当午”一句,可能存在着对现实生活的误导。
他们以为,夏天正午是太阳最为暴烈的时候,农民不可能在正午时分下地干活,因为这种极端的高温环境会对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,可能引发中暑、热射病等严重的健康问题。诗人如此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描绘,与现代社会关爱农民的初衷相悖,因此,他们主张将这首诗从小学课本中移除,以避免对年轻一代产生误导。
此观点一出,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。
支持者认为,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递真实、准确的信息,而《悯农》中的这一描述显然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不符。他们担心孩子们在接触到这样的信息后,可能会形成对农民工作的错误认知,甚至对农业生产产生误解。
他们还指出,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,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农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因此,我们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正,以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。
反对者则认为这一观点过于片面和极端。他们指出,《悯农》作为脍炙人口的古诗,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描述农业生产的场景,传递农业生产的信息,更在于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农民的艰辛与勤劳。这种精神内核是跨越时空的,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。
另外,反对方还认为,孩子们在阅读这首诗时,更应该关注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,而不是纠结于某个具体的细节是否与现实相符。
实际上,这一争议背后所反映的是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。教育作为传承文化、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,其内容和形式必然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与制约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该完全迎合社会现实,而是要在尊重历史、传承文化的基础上,不断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。
对于《悯农》这首诗的争议,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。
首先,我们应该认识到,这首诗所描绘的农业生产场景是基于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而创作,并非现代社会的场景。
在古代社会,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,农民们往往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劳作,以解决基本的生计问题。在古代没有农业机械帮忙的情况下,农民们为了赶时间,保证庄稼在合适的节气里茁壮成长,像除草、灌溉、收割这些活,都是手工劳动。
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,农民们头顶烈日在田间地头手工劳作,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
“锄禾日当午”里的“锄禾”是用锄头给禾苗地里除草的意思,具体做法是,用锄头把杂草连根挖断,从土里刨出来放到一边。农民为了有效除去杂草,会专门选择在正午太阳最热的时候干这些活,以便把杂草及时晒死,把地里的养分全部留给庄稼。
李绅的这句诗,无疑是对农民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深切同情,说明他的观察很细致,没有任何问题。
当今这些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喝着茶,只会纸上谈兵的专家,生活体验少,没有种过地,也很少见过农民在地头辛苦劳作的真实场景,自然会说出这种不接地气的观点。
农业发展到今天,虽然有许多农业机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,但是,人工除草仍然是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一环,因为一些草的生命力和耐药性很强,除草剂已经杀不死它们,只能人工除草。因此,可以说,现代农业里也存在“锄禾日当午”的情景,只不过没有以前普遍罢了,这些场景专家们当然是看不到的。
这首诗里描述的虽然与现代农业生产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,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,专家这样说,显然过于偏激。
其次,我们学习这首诗,应该关注它所传递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。
我国是“农耕文明”催生出来的国度,从古至今,农民的作用非常突出,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。
农民身上所具备的勤劳、坚韧、热情、无私、淳朴、诚实、善良等优秀品质,是中国“民族精神”的集中体现。他们通过辛勤劳作,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,对社会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因此,我们应该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与奉献精神,传承和发扬农民身上勤劳、坚韧、无私、善良的精神品质。这样做其实也是在向全世界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。
最后,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教育中更好地平衡历史与现实、传统与创新的关系。
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固然没有错,但是,我们也应该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变化,及时更新和修正教育内容,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。
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之外,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,引导他们独立思考、勇于探索和创新,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《悯农》一诗的争议虽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遵义股票配资,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与社会现实关系的契机。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、传承文化的基础上,不断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,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,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。
Powered by 福州实盘炒股_实盘配资公司开户_在线股票配资操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